对亚洲式育儿最常见的批评之一是缺乏无条件的鼓励。
想象一下,一个中国学生期末考试考了 90 分(满分 100 分)——在大多数标准下,这都是一个不错的成绩。然而,在许多情况下,这个学生可能会面临两种回应之一。比较严厉的父母可能会立即关注失去的 10 分,说诸如“为什么别人能考 90 分以上,而你不能?”或“你知道如果你一直这样丢分,在高考中会有多少人超过你吗?”之类的话。比较体谅的父母可能会先简短地表扬一句,“你做得很好,”然后迅速转向复盘环节:“现在,我们来分析一下你为什么丢了那 10 分。下次能不能不那么粗心了?”
这两种类型的父母都相信他们是出于爱,并且正在为孩子做最好的事情。在中国文化中,骄傲常常被视为通往自满的滑坡,而自满则被认为是最危险的心态之一。因此,这些父母感到一种近乎道义上的责任,要将任何骄傲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。他们担心如果他们不这样做,就无法让孩子为未来做好准备。
但是,老实说——孩子真正听取这些建议并在将来变得不那么粗心的几率有多大?机会微乎其微。如果孩子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,他们很可能处于庆祝的情绪中,渴望与父母分享他们的成功,这是出于爱和寻求认可的愿望。如果你的孩子不再与你分享他们的成功,那清楚地表明你们的关系中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——不要怀疑这一点。
作为父母,此刻最好的做法很简单:和你的孩子一起庆祝。为什么?因为你的“建设性反馈”不会被重视,甚至不会被听到。孩子要么会忽略或怨恨这些建议,怨恨你给他们的快乐泼冷水,甚至可能开始讨厌那个项目本身,因为它没有给他们带来成就感。
如果你想让某人在任何事情上有所进步,你必须首先建立一个积极的正反馈循环。这包括在他们成功时给予真诚的、无条件的赞扬。如果你真的想让你的孩子变得更好,就把建设性的反馈留到他们自己承认表现未达预期的场合。如果你的孩子在事情出错后主动向你寻求建议,那就更好了——但这种程度的信任需要坚实的基础。
我在这里所说的不仅适用于育儿——它适用于工作场所以及所有的人际互动。提供建议是一门艺术,需要仔细考虑你如何、何时以及在何处提供建议。不顾情境地倾倒建议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很诚实、客观,并且在倡导成长心态。但实际上,你只是在满足一种说教的渴望,并反映出一种傲慢。大多数时候,人们并没有准备好接受反馈,你不及时的建议只会适得其反。
感谢Helen 和我对此话题的探讨,本文是我们对话后的思考概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