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直在深入研究一种被称为 Steve Jobs 的 reality distortion field (现实扭曲力场) 的现象,试图理解他是如何做到的。这让我得出了一个有趣的见解,部分灵感来自于 Simon Sinek 一次著名的 TED 演讲。

平庸的销售员销售产品——他们让你购买一件东西。优秀的销售员销售一种生活方式——他们让你认同一种理念。但那些真正非凡的人,那些经常成为魅力型领袖的人,他们销售愿景——他们销售“why”(为什么)。

我发现令人惊讶的是,大多数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并没有主动思考“why”。他们抱怨在公司机器中被当作工具对待,却又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工具化。他们已经将自己的思维设定成像工具一样运作:接收输入,产生期望的输出,然后重复。他们不质疑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,它在什么背景下能增加价值,或者是否有更好的方法。他们打卡上班,完成分配的任务,提交工作,第二天又重复同样的事情。如果这就是他们选择的生活,当公司机器把他们当作工具时,又有什么好惊讶的呢?

在我们的工作场所,我们有一个称为 7/2/1 法则的原则。这意味着,在一个理想的业务单元中,70% 的人专注于交给他们的任务——即what(做什么)。他们的角色是接收输入并交付高质量的输出。20% 的人负责找出完成这些任务的最佳方法——即how(如何做)。其余 10% 的人参与战略讨论,决定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——即why(为什么做)。在实际操作中,我发现这个比例更像是 85/10/5。

残酷的现实是,许多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难以找到一个“why”。这种无意义感,在某种程度上是资本主义崛起和宗教衰落的副产品。然而,人们需要一个“why”。如果你能成为那个识别出引人注目的“why”并将其兜售给他人的人,他们会为此不懈地工作——而且这甚至与金钱无关。

这就是强大、有影响力的领导力发挥作用的地方。这正是 Jobs 说服 John Sculley 离开百事可乐加入 Apple 时所做的事情:“你是想用余生卖糖水,还是想获得一个改变世界的机会?” Apple 的愿景——价格合理、设计精美的个人电脑——远比卖苏打水是一个更强大的“why”。

世界不缺勤奋、聪明、训练有素的人。但只有少数人拥有适应市场变化的敏捷性、展望未来的战略眼光,以及向员工和客户推销这些“why”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