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重大技术突破后,人们都会预期工作时间会缩短。洗衣机发明后,家务劳动应该减少;互联网普及后,信息获取应该更高效;AI 出现后,重复性工作应该消失。但现实是,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更忙

这不是个案。这是规律。

大多数人会把这归咎于资本主义的贪婪,或是个人的不够优秀。但这两个解释都太浅了。真正的问题在于:我们以为在选择技术,实际上技术在选择我们

Jevons 悖论:效率提升与需求爆炸

十九世纪,经济学家 William Stanley Jevons 观察到一个违反直觉的现象:当蒸汽机效率提升、煤炭使用成本下降后,煤炭消耗量不降反升。原因很简单——成本下降让更多原本不值得做的事情变得值得做了

这就是著名的 Jevons 悖论:效率提升不会减少资源消耗,反而会扩大使用场景,最终导致总消耗上升。

洗衣机让洗衣服更容易了吗?是的。但同时,社会对"干净"的标准也提高了。原本够用的清洁频率变得不够用,更频繁的洗涤成为新常态。节省下来的时间被"更高的清洁标准"吞噬了。

互联网让信息获取更快了吗?是的。但同时,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指数级增长了。以前写一份报告查三本书就够了,现在要浏览五十个网页、看十篇论文、对比三个数据源。节省下来的时间被"更高的信息标准"吞噬了。

AI 让内容生成更快了吗?是的。但同时,产出标准和竞争门槛也同步提高了。以前写一篇博客就行,现在要配图、配视频、做 SEO、A/B 测试标题、追踪转化率。节省下来的时间被"更高的内容标准"吞噬了。

Jevons 悖论解释了为什么效率红利会被吞噬,但没有解释为什么标准会持续上调。要理解这一点,需要看更深层的机制。

三重回路:为什么我们停不下来

效率红利被吞噬不是偶然,而是三个正反馈回路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第一重:成本回路。技术降低了边际成本,原本不划算的事情变得划算了。洗衣机让"每天洗衣服"成为可能,互联网让"实时查证每个引用"成为可能,AI 让"为每个用户生成个性化内容"成为可能。成本下降扩大了任务面,节省下来的时间立刻被新任务填满。

第二重:竞争回路。当所有人都能用洗衣机时,“干净"不再是优势,而是基线。当所有人都能用搜索引擎时,“信息量大"不再是优势,而是基线。当所有人都能用 AI 时,“产出速度快"不再是优势,而是基线。技术把优势变成了标配,迫使所有人继续加码。这是一场军备竞赛,没有终点。

第三重:不确定性回路。技术越先进,系统越复杂,出错的后果越严重,审计、合规、解释、担责的成本就越高。AI 生成内容很快,但你要花时间审查是否有幻觉、是否符合品牌调性、是否会引发争议。自动化越强,人类的角色越从"执行者"变成"最后一关的守门人”,责任更重,压力更大。

三重回路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铁笼:技术让单个任务更容易,但同时扩大了任务面、抬高了标准、增加了审计成本。你跑得更快了,但跑道也变长了,终点线也在后退

资本主义的放大器

如果只是 Jevons 悖论和三重回路,问题还不会这么严重。真正让"更忙悖论"无法逆转的,是资本主义的三根传动轴。

第一根:再投资纪律。资本主义的核心逻辑是利润再投资。效率提升带来的红利不会自动变成休息时间,而是被投入下一轮增长。

看看 Amazon。当 AI 优化了仓储和物流效率后,省下的成本没有让员工少工作,而是被投入到更快的配送承诺——从两日达到次日达到当日达,甚至两小时达。每一次效率提升都变成了新的服务标准。

看看 SaaS 公司。Salesforce 这类平台用 AI 提升销售效率(自动生成邮件、通话总结、预测性洞察)后,逻辑上每个销售可以管理更多客户、覆盖更多地区。效率提升不会转化为更短的工作时间,而是转化为更高的期望:“既然你现在效率更高了,那你应该能完成更多”。

看看内容平台。Netflix 用推荐算法提升了用户留存,省下的获客成本没有变成利润或休息时间,而是被投入到制作更多原创内容、进入更多国家市场。效率红利立刻变成了增长燃料。

红利的默认去向永远是"更多”,而不是"更闲”

第二根:超级明星效应。技术降低边际成本后,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会让头部聚集更严重。

在 YouTube 和 Instagram 上,个人创作者用 AI 工具(自动剪辑、AI 配音、字幕生成、多语言翻译)可以单枪匹马覆盖过去需要小团队才能做到的产出量。一个人可以同时运营英语、西班牙语、日语三个频道,每天发布多条视频。但即使如此,腰部创作者也只能勉强维持,因为算法推荐是幂律分布——有资源做高成本内容的头部创作者吃掉 80% 的流量,剩下的人在争抢残羹。技术降低了门槛,但也让竞争更残酷。

在程序员市场,一个 10x 工程师用 Cursor 和 Copilot 可以一个人完成小团队的工作量。这不意味着其他程序员可以休息,而是意味着招聘需求下降,但对留下来的人要求更高。你不仅要会写代码,还要会提示工程、会审查 AI 输出、会快速迭代十个方向。门槛更高,节奏更快,焦虑更强。

在咨询和设计行业,用 AI 的独立顾问可以同时承接更多项目,压缩了中型 agency 的生存空间。要么你是顶级专家,用 AI 把产能放大十倍;要么你是廉价劳动力,被 AI 替代。中间地带正在消失。

技术扩大了贫富差距,也扩大了焦虑。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,而是因为头部通吃的游戏规则被 AI 强化了

第三根:全面度量化。技术让一切变得可衡量,空白时间失去了正当性。

看看客服中心。以前只看问题解决率和平均响应时间,现在 AI 可以分析对话情绪、用词选择、停顿时长、移情表现。连"同理心"都被量化了。客服人员不仅要解决问题,还要在每一句话里展现可被算法识别的"温暖"。

看看程序员的工作。GitHub Copilot 的接受率、代码审查通过率、PR 响应时间、部署频率……全都可见。以前你可以说"我在思考架构",现在你要证明你的思考时间产生了可量化的价值。思考变成了可疑的空白,必须用产出来辩护。

看看内容创作。不再只看阅读量,还要看停留时间、滚动深度、分享率、转化率。每一秒的注意力都被审计。你写的每个段落、每个标题、每个配图,都有数据告诉你"这里读者流失了 30%"。优化永无止境,因为数据永远能找到改进空间。

度量化让闲暇变成了懒惰,让"足够好"变成了"还不够"。

这三根传动轴把效率红利转化为工作强度。不是因为资本家贪婪(虽然他们确实贪婪),而是因为系统的默认设置就是如此。只要红利的分配权在资本手中,只要竞争是相对排名而非绝对阈值,只要度量化是管理的基础,效率提升就会变成工作加码。

AI 的特殊性:认知边际成本归零

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触发"更忙悖论",但这波 AI 浪潮有其特殊性。

过去的技术主要降低物理劳动和信息处理的成本。洗衣机替代手洗,搜索引擎替代图书馆,但认知生产的边际成本依然很高。写一篇文章、做一个设计、写一段代码,依然需要大量人类时间。

AI 改变了这一点。认知生产的边际成本第一次接近于零

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原本因为"不值得做"而被放弃的长尾任务,现在全都值得做了。以前你只给 VIP 客户写个性化邮件,现在你可以给每个用户写。以前你只做英文版内容,现在你可以做二十种语言。以前你只优化主流程,现在你可以优化每一个边缘场景。

任务面不是线性增长,而是指数级爆炸

同时,人类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。以前你是"执行者",现在你是"编排者—审计者—担责者"。你不再亲自写代码,但你要审查 AI 生成的代码是否有 bug、是否符合架构、是否会引入技术债。你不再亲自写文案,但你要判断 AI 的输出是否准确、是否有创意、是否会伤害品牌。

自动化越强,最后一关的责任越重。这是一个残酷的悖论:AI 替你做了 95% 的工作,但剩下的 5% 需要你承担 100% 的责任。

更糟糕的是,AI 还压缩了节奏。以前信息传递有延迟,等待是正当的,现在 AI 可以 24/7 响应,组织顺势收紧 SLA、加快发布节奏。等待时间被删除了,缓冲空间消失了,人类被锁定在一个永动的反馈循环里

五齿轮框架:预判"更忙"还是"更闲"

并非所有技术都会让人更忙。有些技术确实带来了闲暇(比如冰箱减少了每天购物的次数)。问题在于,如何判断一项技术会把红利转化为工作还是休息

可以用五个齿轮来快速判断:

  1. 价格齿轮:技术降低的成本越是触及认知、沟通、分发这些核心瓶颈,越容易引发任务面爆炸。
  2. 范围齿轮:技术新增的"过去不做、现在值得做"的任务越多,越忙。
  3. 竞争齿轮:如果评价标准是相对排名而非绝对阈值,技术只会抬高门槛,不会降低压力。
  4. 分配齿轮:如果红利的默认去向是再投资增长而非购买时间,越忙。
  5. 节奏齿轮:技术压缩的反馈周期越短,越忙。

五个齿轮同时咬合,几乎必然导致更忙

AI 恰好命中了所有五个。

技术驯化了人

现在可以回到最根本的问题:为什么效率红利总是变成工作强度?

标准答案是:资本主义剥削、竞争压力、社会比较。这些都对,但还不够深。

更底层的答案是:技术在选择什么样的人能生存下来

我们以为在选择技术——选择用洗衣机还是手洗,选择用搜索引擎还是图书馆,选择用 AI 还是自己写。但实际上,技术在选择我们

用了洗衣机的人可以维持更高的清洁标准,在社交和职场上更有竞争力,逐渐淘汰不用洗衣机的人。用了搜索引擎的人可以更快获取信息、做出更好的决策,逐渐淘汰不用搜索引擎的人。用了 AI 的人可以覆盖更多产品线、服务更多客户,逐渐淘汰不用 AI 的人。

技术改变了"被选择的条件"。当新技术出现时,最先采用的人获得了暂时的优势。但很快,这个优势变成了标配,不采用的人被淘汰,标准被重新设定。系统不关心你是否想休息,只关心你是否符合新标准。

这就是驯化。

我们驯化小麦时,以为在掌控自然。但 Yuval Noah Harari 在《人类简史》中指出,其实是小麦驯化了人类。种植小麦让人类定居、增加劳动时间、承受更大压力,但提供了更高的人口承载力。结果是,种小麦的群体在竞争中胜出,不种小麦的群体消失了。人类变得更忙、更累、更焦虑,但别无选择——因为被选择的条件变了

技术也是如此。我们以为在掌控技术,实际上技术在重新定义什么样的人能生存下来

用 AI 的人可以更快产出、覆盖更多场景、承担更多任务。不用 AI 的人逐渐失去竞争力。系统奖励"更快、更多、更卷"的人,淘汰"想休息"的人。个体偏好无关紧要,集体演化的方向由技术设定的选择压力决定

这不是宿命论。历史上确实存在把效率红利转化为闲暇的案例——工会运动、八小时工作制、带薪休假。但这些都需要集体协调与制度承诺。如果没有这种承诺,默认结果就是技术驯化人,而不是人掌控技术。

技术放大承诺,但不会替你做承诺

技术进步为什么让人更忙?因为技术放大既有承诺,但不会替你重新做承诺

如果你的承诺是"增长优先、竞争至上、用产出证明价值",技术会放大这个承诺,让你更快、更多、更卷。

如果你的承诺是"闲暇优先、稳定至上、用时间证明价值",技术也会放大这个承诺,让你有更多空间休息、思考、创作。

但现实是,大多数人从未主动做过这个承诺。承诺是默认的、隐含的、由系统设定的。而系统的默认设置是:红利回投增长,竞争决定价值,度量化管理一切。

技术只是放大了这个默认设置。

AI 会让你更忙还是更闲?答案不在 AI 本身,而在你把新增的生产率预先承诺给了谁——更多功能、更多市场、更多产出,还是更多空白时间、更多思考、更多闲暇。

技术不会替你做这个选择。它只会把你的选择放大一百倍,然后问你: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?